ENGLISH|中文

吴以岭探索络病学,为大众赢得健康保障

所属分类:吴以岭新闻发布日期:2022/09/21 264

吴以岭院士出身中医世家,高中时便接过父亲手中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沉甸甸古书,日夜沉浸在那些木刻本竖排版的繁体字间。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医学院(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1978年又考取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

  “经”与“络”本源于古代水利学概念,其中“经”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是纵行于人体的主干,流淌着营养全身的气血津液,“络”则像是从江河分流而出的支流沟渠,是网络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细小分支,通过络脉构成的网络则将流行于经脉中的气血津液渗灌濡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各处,“络病”就是这种细小的网络分支发生了病变以及由此累及人体各系统脏器的病理状态。

  研究生期间,吴以岭系统学习了张仲景活血化瘀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以寻其学术渊源,下探各家以觅其学术影响,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张仲景创制的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蜇虫丸等疗效卓著的著名方药乃是《内经》络病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其中,虫类药的应用更是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但自汉代仲景之后直至清代叶天士方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一络病重要病机概念后,络病的丰富内涵及临床价值并未得到关注和研究,亟待整理挖掘。结合专业所学,吴以岭毅然选择了“络病探秘”之路。

  经过系统梳理络病在历史上散在的记载及临证实践,吴以岭提出“络病”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疾病和外感疾病中,创立了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他指出,络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根据基本病机变化,以络病辨证方法和“络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归纳传统通络药物,按功能重新分类,他提出络病证候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2004年,185万字的《络病学》专著正式出版,标志着“络病证治”体系建立。专家评议认为,该研究“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中医络病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也因其理论创新及应用成果显著,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返回列表 >